推动地名文化建设走深走实走心

孙平
 
       地名不仅是具有指位功能的文字符号,更是沉淀和承载了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历史故事的一种文化。无论是个人籍贯、还是安身立命之地,直接关联的是哪个市县区、哪个乡镇街、哪个聚居点、哪条街路巷,缕缕乡愁都散落在一串串地名之上。地名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地名,我们才不会迷路;有了地名,我们的思乡之情才变得具体,乡愁才有了支撑和归属。地名固有的特点和属性,决定了地名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彰显了地名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推动地名文化建设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地名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动员、广泛宣传,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地名文化建设和地名管理服务各项活动。在 地名命名更名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地方群众的意见,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地名留住乡愁。地名标志设置要符合地方实际,做到既方便群众又节约公共资源。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和标准化处理,相关部门服务要及时跟进。开展地名管理服务活动,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放在重要位置。
 
       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按照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规范,分类编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进各级各类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做好千年古城 (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甲骨文和金文地名、少数民族语地名、著名山川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各地要结合体制改革与城乡建设实际,把撤并乡村和城市建设中丢失的地名建档立卡,加强保护或适时复活。
 
       清理整治现有不规范地名。加大对现有不规范地名的排查力度,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重点整治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公序良俗的不规范地名,结合实际,认真清理整治对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集中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洋”地名。
 
       加强新生地名文化建设。科学编制地名规划,从源头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 理,在继承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推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完善非行政区划名称变更的规范和程序,着力解决地名管理中体制机制不顺问题,有效遏制产生和使用新的不规范地名。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多起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美好向往与期盼、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地名、好地名,彰显正确价值导向和鲜明时代精神。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要依托区划地名数据库,构建完善部门间地名信息共享机制,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地名信息服务。
 
       加强标准地名审核发布力度,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标准地名信息,努力推进地名标准化。积极开展地名标志设置、地名规划编制、地名图录典志编纂等工作,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搭建地名文化活动平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地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服务。
 
       推动地名文化产品开发。以地名图书编纂为突破口,开展地名网站、电话查询、地名触摸屏等地名信息化服务,拍摄制作地名文化专题片等影视音像作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群众需要的地名文化产品。开发富有特色的出版物、音像制品、导航查询软件、专题会展、主题公园、节庆活动、主题旅游产品等地名文化及其衍生产品,逐步壮大地名文化产业规模。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媒体、电子读物、动漫游戏等新兴地名文化业态。 打造地名文化人才队伍。
 
       坚持地名文化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在工作实践中培训人员、提升素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建地名文化学会或研究会,凝聚社会相关方面专家学者力量共同参与地名文化建设。联合有关大专院校开展研究与合作,为地名文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发挥民间地名爱好者的作用,巩固地名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共同推进地名文化建设走深走实走心。
(中国社会报 2020 年 9 月 7 日 第 007 版 )
首页    地名语论    推动地名文化建设走深走实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