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异读地名审音

纪南华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加上汉语博大精深、方言丰富多样,产生了很多地名异读现象,即同一个字,作为地名用字时,与一般用字读音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古今音变、文白异读、方言影响、误读讹传等。
 
       地名有异读就离不开审音,即确立标准音,这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地名审音中,“名从主人”是一条普遍性的原则。“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所谓“名从主人”,是指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应用于审音上,就是要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以当地的读音作为标准。具体地说,就是如果遇到外地人(客人)的读音和当地人(主人)的读音不一致,遇到今音和古音不相同,通行于民间的读音和韵书记载的读音不吻合等情形,则“从主不从客,从今不从古,依俗不依书”。总之,名从主人的指向在基层,在民间,在现实。“名从主人”其实就是约定俗成原则在地名中的延伸和适用。它不是凭空制定的规则,而是人们自然形成的处理专名的习惯,是人们普遍承认和自觉遵守的通行原则。
 
       名从主人的例证有很多,不胜枚举。如山西洪洞的“洞”读作 tóng而不读作 dòng;安徽六安的“六”读作 lù而不读 liù;福建连城冠豸山的“豸”读作 zhài 而不读作 zhì;河北蔚县的“蔚”读作 yù而不读作wèi;江西铅山的“铅”读作 yán 而不读作 qiān;广东番禺的“番”读作pān 而不读作 fān;四川犍为的“犍”读作 qián 而不读作 jiān;北京闻名遐迩的商业街——“大栅栏”在北京人的嘴里念 dàshilànr。事实上,读音不从主人的地名也不少见。比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两个县名的读音就很特别,一个是岑巩县,一个是三穗县,当地的读音与普通话读音不同。这两个县除少数民族聚居地之外,通行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但岑巩在当地的读音是 qíngǒng,三穗在当地的读音是 sānhuì,而实际上“岑”和“穗”在普通话中都只有一个读音,分别为 cén 和 suì。类似的还有遵义市下辖的绥阳县,当地读作 xūyáng,而在普通话中读suíyáng。再如,河南驻马店的泌阳县在字典中的读音为 bìyáng,但当地老百姓读作 bèiyáng;又如,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讷河(县级市)在普通话中读作 nèhé,但在当地读作nēhé。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名未“名从主人”呢? 在地名读音审定中,名从主人虽是主要的、重要的原则,但并非唯一的、绝对的原则。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则,如据义定音原则、历史语音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社会发展原则等也要同时兼顾。换言之,审字定音既要考虑当地群众的意愿、方便群众生活,也要统筹兼顾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等。比如,确定地名读音有一个不能忽视或轻视的因素,就是地域影响力的强弱。所谓地域影响力,指的是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丰富或独特的资源和优势。若一个地方的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本地人对该地名的读音就容易被外人接纳,而成为社会大众的读音。如洪洞县有明代大移民的历史记忆,随着京剧《苏三起解》唱遍全国,其故事发生地的地名洪洞早已扩延到方言圈以外的广大地域。
 
       对于有些地名究竟该不该名从主人,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山西解州的“解”,当地人将其读作解(hài),外地人却认为是解(xiè)。前者认 为,解州的“解(hài)”贯穿古今、历史悠久,浓缩了对关公的追思、对关公精神的尊崇以及对“忠义仁勇、诚信礼智”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该字已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牢固的文化基因,故应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地名文化遗产。后者的理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解”字并无 hài 的读音,普通人对此字音无从知晓,故其读音应从众从俗。
 
       总之,异读地名的审音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范和灵活并举。如果千篇一律,一视同仁,就容易造成混乱。
 
(语言文字报.2020 年9 月23 日)
首页    地名语论    谈异读地名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