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丰富的贵阳城名
刘福林
旧时代,贵州因地处西南蛮夷之地,边远,偏荒,闭塞,发达地区的人们根据形容贵州的一句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想当然地认为,此地晴日少,太阳一定很珍贵,因而认为“贵阳”这个城名大概是来源于“珍贵的太阳”。其实不然。
贵阳地名所得,追溯起来是有着许多变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属于牂柯国,秦时属于象郡且兰县,均为偏荒村落,散布着彝族先民。西汉以来,牂柯大族汉人谢氏首领率族人拓荒居住此地,使之成为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地。隋文帝在开皇元年(581)于此一带设牂柯州,治所尚无明确记载。至唐代,这里还只是一个以彝人为主,夹杂着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大村镇,但在史料中未见有此地地名的记载。曾经住在这里的彝族人在此地放牧黑山羊,这个村镇逐渐得名“黑羊箐”,并逐渐扩大。今大十字老百货大楼与时代广场之间还有一个进深近30米的“黑羊巷”,巷内原来还有一口井,叫“黑羊井”。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留下的文化痕迹。“黑羊”在彝族中有高贵之意,“箐”即山竹树木丛生的山谷地带,少数民族多用作村寨地名。可以想象,当年彝族先民在这片稍微平缓地带的树木竹林间唱着牧歌放牧黒山羊的情境。他们所放牧的黑山羊,至今在贵州西部高原还很兴旺,并成为名食。如今的贵阳城中散布着多家黔西北地区的黑山羊粉馆。
贵阳甲秀楼长联中曰:“唐定矩州”。当时,由地理位置所决定,此地宜设一地方政权机构,以统治西南蛮夷。朝廷曾派人征服此地。据《贵阳府志》载:“唐时,杨立信以征黑羊箐授官。黑羊箐,今呼黑羊井。唐末宋初之时,罗、宋二氏互争,宋氏呼矩州为黑羊箐也。”引文中的“矩州”,系唐朝统治者在此地设置的地方统治机构。《新唐书 ·地理志》载:“武德四年,置矩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朝廷为加强对西南蛮夷之地的管控,在地设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重庆彭水)遥控,被列入朝廷所辖的51个羁縻州之一。按照唐代的地方管理体制,道之下设大、小羁縻州。较大的羁縻州称“上州”,较小的羁縻州称“下州”。唐天宝三年(744)因此地战乱频发,此州由“上州”降为“下州”。设州,理应有个州名,而很多地方皆以河流定地名,流过此城的一条河(即今南明河)弯来拐去,形似木匠用来画方形图的工具——矩,因而官方将州名定为矩州。清道光《贵阳府志》曰:“水方如矩,故名矩州。”又因“矩”与“规”同义,且古时此地“矩”读“规”音,民间亦有称为“规州”的。自设矩州起,此地迁入了大量汉人,规模有所扩大,周边有了用土筑成的城墙。
唐末,随着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被朱温灭族,大唐王朝,落下了历史帷幕,中国历史走进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这时,管理矩州的唐代官员已“树倒猴狲散”,贵州西部的彝族首领便乘虚而入。曾在三囯时期因助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功的彝族首领济火,被诸葛亮封为罗甸王,其后代在乌江以西建立“罗氏鬼国”。五代十国战乱中,彝族首领普贵趁机将势力范围向乌江以东扩张到矩州,并迁都于此,将土著汉人谢氏逐出了此地。彝族人以“鬼”为吉祥之神,象征美好发达,于是将矩州改称为“鬼州”。“罗氏鬼国”之下又有“鬼州”,顺理成章。明嘉靖年间,杨慎著《丹铅余彔》写道:“今贵州有罗鬼,夷俗又呼贵州为鬼州。”但因城中居民多为苗人、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这些人都怕鬼,“谈鬼色变”,不但不以鬼为吉祥之物,反以“鬼”为祸害不祥字眼,大忌大讳;又因“贵”与“规”同音,象征富贵荣华,是吉祥字眼,便将原民间俗称的“规州”,逐渐演化为“贵州”。 这样此地便有了彝族统治者所称的“鬼州”和民间所称的“贵州”两个称呼。
天下大乱至宋代大治。宋开宝七年(974),彝族首领普贵以鬼州之地请求归顺大宋王朝而获准。普贵在上呈宋廷的文书中仍将此地称为“鬼州”,但宋代统治者为汉人,岂容将其统治下的一个州称为“鬼州”——这不是范了大忌吗?因此当时的官方文书采用了大多数民间的称呼:“贵州”。宋太祖赵匡胤封普贵为“贵州刺史”。由此可见,贵州这个城名在朝廷官方文书中正式出现,乃始于宋朝。据《职方典》记载,当年赵匡胤在下给贵州土官普贵的《赦普贵书》中写道:“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唯尔贵州,远在要荒,先王之制,要服来贡,荒服者来享,不贡有征伐之兵,功讨之典……”随后,在朝廷文书中,贵州这一城名屡屡出现。《元史》有载:“大德五年(1301)六月壬辰,宋隆济、奢节陷贵州,征行万户张宏纲、贵州知州张怀德皆战死”。这是贵州之名第一次
在史书中正式出现。
元初,此地土官归顺元朝,将贵州这一城名改为“顺元城”,以示归顺元朝之诚意。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六年(1279)招降西南诸番,设立八番罗甸宣慰司,下辖顺 元路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立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领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
明初,顺元城又改回到贵州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为了避免地名重复,将广西的贵州改为贵县(今为贵港市)。此后,贵州城又出现了另一个城名:“贵阳”。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在给征南将军付友德诏书中写道:“都督张铨、王诚、孙彦驻贵阳”。这是“贵阳”这一城名最早在朝廷文书中出现。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设贵州布政使司,这是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建制之始。自此,贵州已成为省名,省会之城不能再用“贵州”了,于是官方便正式将此城定名为“贵阳”。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朝廷将城南的程番府迁入省城,改名为贵阳府。由此可见,“贵阳”城名起自明代,沿袭至今。
至于“贵阳”之名的来由,源于城北一座山:贵山。这是一座特色鲜明的高山,俗称贵山,又称贵人峰,是一座颇具龙脉风水的圣山,有着突 出的地理标志。明弘治十四年(1501)《贵州图经新志》曰:“贵山在治城北二里,孤峰峭拔,突兀群山,鸦关在其后,又名贵人峰,郡之得名以此”。
《名胜志》曰:“城北二里有贵山,蜀道所经,一名贵人峰。”而贵阳城坐落在贵山之南,古代以北为阴,以南为阳,如《汉书》所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官方以此城在贵山之南为由,将此城定名为“贵阳”。正如《贵州图经新志》所云:“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